
與食團共同保存的兩件中國鯤鵬翼龍化石

兩個翼龍食團及其中殘留的硬鱗

中國鯤鵬翼龍幼年和成年頭骨比較(Jiang et al. 2021, AABC),顯示大小接近的牙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團隊蔣順興副研究員等與臨沂大學等單位合作對中國鯤鵬翼龍(Kunpengopterus sinensis)的兩件標本開展研究,特別是與翼龍共同保存的團狀聚合體,確認其是在翼龍中首次報道的食團。依據食團中的食物殘留,推測鯤鵬翼龍在不同年齡階段都主要以燕遼生物群中的一種古鱈魚類為食。這一研究於2月7日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自然科學會報 B輯》(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 Biology)關於中國古生物的專輯上。
食團是食肉動物在進食後把不能消化的東西在消化道裏積存成的小團,然後吐出的丸狀物。現生很多脊椎動物會吐出食團,其中猛禽最為典型,海鷗、鸕鶿等鳥類,鱷類,有鱗類和海生哺乳類中也發現有這一行為。這種行為同樣發現於中生代的鳥類,鱷類和非鳥恐龍等。之前也有過兩件翼龍食團的報道,但是都沒有被多數翼龍研究者所接受,不過由於翼龍與恐龍、鱷魚等較近的親緣關係,所以翼龍吐出食團也存在很大的可能。
此次研究的兩件鯤鵬翼龍標本分別為一件成年和一件幼年,體型相差約一倍,而兩個團狀聚合體的大小也與翼龍的體型相當。研究者通過對大的聚合體寬度與另一件成年鯤鵬翼龍腰帶寬度的比較,發現聚合體寬度大於腰帶寬度,顯然不可能以糞便的形式排出體外,而較為可信的糞便粗細遠小於腰帶寬度。另一方麵,兩個聚合體中的食物殘留主要是相對完整的魚類硬鱗(ganoid scales),這與比較可靠的翼龍糞便中發現的數量極多的破碎細小結構完全不同。基於這兩點,排除了這兩個聚合體是糞便的可能性,考慮其形狀,最可能為翼龍的食團。結合已經報道的唯一翼龍胃石的化石證據,研究者推測翼龍也可能具有分化的肌胃和腺胃,而這一現象在主龍類中較為普遍,這一研究也支持了主龍類中胃普遍分化為肌胃和腺胃的假說。而較為原始的真雙型齒翼龍能夠將硬鱗咬碎成十分細小的結構,說明其可能通過糞便,而不是食團將其排出體外,所以,雖然吐出食團在主龍類中有很多報道,但是這一行為更可能是在主龍類中多次演化出現的。
為了了解鯤鵬翼龍的食性,研究者將兩件食團中的鱗片與同一層位中僅有的一種古鱈類全身各部位的鱗片進行了比較。比較發現較小食團中的鱗片與燕遼生物群中最常見大小的古鱈類(全長約17 cm)相應位置的大小形狀都十分相似,而較大食團中的鱗片整體比較小的鱗片大了約3倍,推測其中的鱗片來自於一條遠大於常見大小的古鱈類。關於幼年喙嘴龍類飛行能力的研究發現,幼年個體同樣具有較好的飛行能力。而最近同一批研究者關於鯤鵬翼龍個體發育的研究發現,在幼年個體中,牙齒的絕對大小已經和成年個體完全一致了,也暗示了幼年個體很可能具有類似成年個體的食性和捕食能力(見Jiang et al. 2021, AABC)。進一步證明了鯤鵬翼龍從幼年到成年都以燕遼生物群中最常見的一種古鱈魚類為食,這與其他研究者關於翼龍可能存在隨著個體發育而食性改變的觀點所不一致。
該研究得到中科院戰略先導專項(B)、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青促會等的資助。(原標題:翼龍食團的首次發現及食性研究)
原文鏈接: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tb.2021.0043
相關報道:1.6億年前翼龍吃什麽?中國鯤鵬翼龍化石研究有新發現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中新網北京2月16日電(記者 孫自法):1.6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地球上的空中霸主——翼龍吃什麽?食性有何特點?這一遠古謎團被中國科學家最新首次發現並研究確認的翼龍食團化石所破解。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汪筱林研究團隊蔣順興副研究員等與臨沂大學等合作,對采自遼西約1.6億年前地層、被命名為“中國鯤鵬翼龍”的兩件化石標本展開深入研究,首次研究發現並確認與中國鯤鵬翼龍化石共同保存的團狀聚合體為翼龍進食後吐出的食團。
依據食團中的食物殘留,研究團隊推測中國鯤鵬翼龍在不同年齡階段,都主要以燕遼生物群中一種已滅絕的古鱈魚類為食。這項翼龍研究重要成果論文,近日已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英國皇家學會自然科學會報 B輯》關於中國古生物的專輯上發表。
論文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蔣順興16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介紹說,食團是食肉動物在進食後把不能消化的東西在消化道裏積存成小團,然後吐出的丸狀物。現生很多脊椎動物會吐出食團,其中猛禽最為典型,包括海鷗、鸕鶿、貓頭鷹等鳥類,鱷類、有鱗類、海生哺乳類和非鳥恐龍中也發現有這種吐出食團的進食行為。
由於翼龍與恐龍、鱷魚等有較近親緣關係,所以翼龍吐出食團也存在很大的可能。此前,學界有過兩次疑似翼龍食團的報道,但爭議質疑較大且均未被多數翼龍研究者所接受,並在後續研究中被排除。
蔣順興指出,這次最新研究確認翼龍食團的兩件中國鯤鵬翼龍化石標本,分別為一件成年和一件幼年翼龍,兩者體型相差約一倍,而兩個團狀聚合體的大小也與翼龍的體型比例相當。
這兩件團狀聚合體究竟是什麽?研究團隊通過對大的聚合體寬度與成年中國鯤鵬翼龍腰帶(類似人體的骨盆)寬度進行比較,發現聚合體寬度大於腰帶寬度,顯然不可能以糞便的形式排出體外,而較為可信的糞便粗細遠小於腰帶寬度。另一方麵,兩個聚合體中的食物殘留主要是相對完整的魚類硬鱗,這與比較可靠的翼龍糞便中發現的數量極多的破碎細小結構完全不同。基於這兩點,研究團隊排除了這兩個聚合體是糞便的可能性,考慮其形狀,最可能為翼龍的食團。結合迄今公開報道的唯一翼龍胃石的化石證據,研究團隊推測翼龍也可能具有分化的肌胃和腺胃,而這一現象在主龍類中較為普遍,最新研究從而也支持了主龍類中胃普遍分化為肌胃和腺胃的假說。
蔣順興表示,為了解中國鯤鵬翼龍的食性,研究團隊將兩件食團中的鱗片與同一層位中僅有的一種古鱈類化石全身各部位的鱗片進行比較,發現較小食團中的鱗片與燕遼生物群中最常見大小的古鱈類(全長約17厘米)相應位置的大小形狀都十分相似,而較大食團中的鱗片整體比較小的鱗片大約3倍,推測其中的鱗片來自於一條遠大於常見大小的古鱈類。
同時,研究團隊關於中國鯤鵬翼龍個體發育的研究發現,其幼年個體具有較好的飛行能力,牙齒的絕對大小已經和成年個體完全一致,這也暗示幼年個體很可能具有類似成年個體的食性和捕食能力。進一步研究證明,中國鯤鵬翼龍從幼年到成年都以燕遼生物群中最常見的一種古鱈魚類為食,這與其他研究者關於翼龍可能存在隨個體發育而食性改變的觀點不同。
相關報道:我國古生物學家發現 鯤鵬翼龍愛吃古鱈魚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齊芳):鯤鵬翼龍是一種首先發現於中國遼西的翼龍,是翼龍演化中的重要過度類型。那麽,它們吃什麽?我國古生物學家的最新研究表明,它們吃“鱈魚”。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蔣順興副研究員等與臨沂大學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合作,對中國鯤鵬翼龍的兩件標本開展研究。在研究與翼龍共同保存的團狀聚合體時發現,這應該是食團——它是食肉動物進食後把不能消化的東西在消化道裏積存成小團,然後吐出的丸狀物。
科研人員依據食團中的食物殘留推測,鯤鵬翼龍在不同年齡階段都主要以燕遼生物群中的一種古鱈魚類為食。這一研究於2月7日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自然科學會報 B輯》關於中國古生物的專輯上。
相關報道:翼龍食團以古鱈魚為主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中國科學報(崔雪芹):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蔣順興等與臨沂大學等單位合作對中國鯤鵬翼龍(Kunpengopterus sinensis)的兩件標本開展研究,特別是與翼龍共同保存的團狀聚合體,確認其是在翼龍中首次報道的食團。依據食團中的食物殘留,推測鯤鵬翼龍在不同年齡階段都主要以燕遼生物群中的一種古鱈魚類為食。
這一研究2月7日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自然科學會報 B輯》關於中國古生物的專輯上。
食團是食肉動物在進食後把不能消化的東西在消化道裏積存成的小團,然後吐出的丸狀物。現生很多脊椎動物會吐出食團,其中猛禽最為典型,海鷗、鸕鶿等鳥類,鱷類,有鱗類和海生哺乳類中也發現有這一行為。
這種行為同樣發現於中生代的鳥類,鱷類和非鳥恐龍等。之前也有過兩件翼龍食團的報道,但是都沒有被多數翼龍研究者所接受,不過由於翼龍與恐龍、鱷魚等較近的親緣關係,所以翼龍吐出食團也存在很大的可能。
此次研究的兩件鯤鵬翼龍標本分別為一件成年和一件幼年,體型相差約一倍,而兩個團狀聚合體的大小也與翼龍的體型相當。研究者通過對大的聚合體寬度與另一件成年鯤鵬翼龍腰帶寬度的比較,發現聚合體寬度大於腰帶寬度,顯然不可能以糞便的形式排出體外,而較為可信的糞便粗細遠小於腰帶寬度。另一方麵,兩個聚合體中的食物殘留主要是相對完整的魚類硬鱗,這與比較可靠的翼龍糞便中發現的數量極多的破碎細小結構完全不同。
基於這兩點,排除了這兩個聚合體是糞便的可能性,考慮其形狀,最可能為翼龍的食團。結合已經報道的唯一翼龍胃石的化石證據,研究者推測翼龍也可能具有分化的肌胃和腺胃,而這一現象在主龍類中較為普遍,這一研究也支持了主龍類中胃普遍分化為肌胃和腺胃的假說。
而較為原始的真雙型齒翼龍能夠將硬鱗咬碎成十分細小的結構,說明其可能通過糞便,而不是食團將其排出體外,所以,雖然吐出食團在主龍類中有很多報道,但是這一行為更可能是在主龍類中多次演化出現的。
為了了解鯤鵬翼龍的食性,研究者將兩件食團中的鱗片與同一層位中僅有的一種古鱈類全身各部位的鱗片進行了比較。比較發現較小食團中的鱗片與燕遼生物群中最常見大小的古鱈類(全長約17cm)相應位置的大小形狀都十分相似,而較大食團中的鱗片整體比較小的鱗片大了約3倍,推測其中的鱗片來自於一條遠大於常見大小的古鱈類。關於幼年喙嘴龍類飛行能力的研究發現,幼年個體同樣具有較好的飛行能力。
而最近同一批研究者關於鯤鵬翼龍個體發育的研究發現,在幼年個體中,牙齒的絕對大小已經和成年個體完全一致了,也暗示了幼年個體很可能具有類似成年個體的食性和捕食能力。進一步證明了鯤鵬翼龍從幼年到成年都以燕遼生物群中最常見的一種古鱈魚類為食,這與其他研究者關於翼龍可能存在隨著個體發育而食性改變的觀點所不一致。
該研究得到中科院戰略先導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青促會等的資助。